(編輯來源:Jeff Whyte / Shutterstock.com)

一句隨口的話“讓泰國的斯賓諾莎出現……”讓我突然意識到斯賓諾莎的哲學和佛教有很多相似之處。 我以為我有了一個驚天動地的發現(我經常有這種錯覺),但在進一步閱讀之後,我發現在我之前的許多人已經指出了這兩個思想世界之間的密切聯繫。

佛陀與斯賓諾莎相隔二十個世紀。根據最新的歷史考證,佛陀(“覺者”,他的名字叫悉達多·喬達摩)生活在公元前563年至483年之間。但也提到了一百年後的日期。如果我在下面提到佛教哲學的要素,這些是大多數佛教教派所接受的基礎。

正如佛陀反對他早期的印度教環境一樣,斯賓諾莎也反對基督教和部分希臘哲學。 兩人都是真正的思想革命者。

巴魯克·斯賓諾莎(Baruch Spinoza)生活於 1632 年至 1677 年。“巴魯克”的意思是“受祝福的人”,就像巴拉克·奧巴馬 (Barack Obama) 中的“巴拉克”(Barack) 一樣。 他是第二代移民。 他的父親是西班牙系猶太人,其祖先於 1500 年左右被西班牙驅逐,從葡萄牙來到阿姆斯特丹,在那裡開始了水果貿易。 斯賓諾莎二十三歲時就已經被猶太會堂所咒罵。 之後,他會在海牙及其周邊地區、樓上和閣樓的房間裡,在相對孤獨的環境中打磨鏡片、思考和寫作。 直到他去世後,他最重要的著作《倫理學》(拉丁語和荷蘭語)才在阿姆斯特丹出版。

我只是一個對哲學領域感興趣的業餘愛好者,願意接受批評。

斯賓諾莎:上帝的自然

或自然,這就是斯賓諾莎的全部意義。 不是我們現在所理解的“自然”,樹木、花朵和野獸,而是所有存在的事物,一個時間和空間中的無限存在,它由無限數量的屬性組成,而我們只知道其中兩個屬性:物質和精神,順便說一句,並行運行。性能。

它是整個宇宙或宇宙。在這位上帝之上和之外,沒有任何東西。它不是一個有位格的上帝,而是一個有自己必然的、不變的法則的實體。

在這種性質中,沒有任何東西是有目的的。一切事物都以無限的因果鏈相連。一切都是相連的。這也適用於人類。因此斯賓諾莎否定自由意志。我們常常認為我們有選擇,但實際上我們是受到身體和精神狀態的驅動。正如斯賓諾莎所說:「我們不是因為某樣東西好而渴望它,而是因為我們渴望它而稱之為好」。慾望是第一位的,然後我們稱之為好的,然後我們說我們是出於自己的自由意志來選擇它的。

因為一切都按照必然的規律進行,自然沒有目的。玫瑰不是紅色的以吸引蜜蜂,但它是紅色的因此吸引了蜜蜂。這看起來像是詭辯,但它對我們對待生活的方式也很重要。我們的存在本身沒有目的(「我們在地球上是為了什麼?」),儘管我們可以在這個目的範圍內為自己設定目標。

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為了自我保護,只能透過更強大的東西來改變。這也適用於人。人並非處於自然之外或之上,而是自然的一部分,服從同樣的法則。

然而,斯賓諾莎補充說,社區意識和關心他人確實是我們自我保護所必需的,因為我們只能存在於一個公正的社區。他認為民主是最好的政府形式,但不允許女性參與,因為他聲稱,人們評判女性的標準是她們的美貌,而不是她們的智力…

佛教

佛教本身與其說是一種哲學,不如說是一種治療方法。 佛陀實際上是一位醫生,他對形而上的問題不感興趣,而對治愈人民的痛苦更感興趣。 苦難、一切存在的不完美和轉瞬即逝,最終是我們必須接受的永恆法則。 知識只會帶來平靜和幸福。 我們有必要把各種幻想拋在身後。 名利的幻象,復仇與怨恨的幻象,仇恨與嫉妒的幻象。 無明是痛苦的核心。

佛教的根本哲學:佛法

因此,佛教是一種治療方法。但正如醫生必須有醫學作為他的科學支持一樣,佛教也需要一個哲學體系來證實其治癒的主張。這個基礎稱為佛法。它既是對現實的願景,也是由此產生的教學。在佛教日常用語中,「法」通常指的是教法,但下文中我將只談論作為對現實的看法的「法」。

佛法的概念最初是印度教的概念,比佛教早了幾個世紀。 在這段時間裡,它經歷了多種解釋。 我在這裡描述的是大多數佛教教派所接受的核心。

佛法是整個宇宙的秩序和法則。在這個現實之外沒有任何東西。一切都服從這個秩序和法律。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只有因果的概念才存在。這也適用於我們人類,無論是我們的身體還是精神狀況。例如,思想和感覺經常出現在我們的身體中,但被體驗為精神上的。佛教承認身體與心靈、物質與精神的緊密糾纏。它們不能分開思考,這想法吸引了我身為醫生。心和受之間也沒有區別,梵語詞 心識 (泰語 閒聊) 是心與意的統一。

佛法還描述了人們應該如何對待彼此,儘管對此有不同的看法。

佛教否認獨立、確定的“我”

佛教的一個核心真理是否認一個獨立的、確定的自我,一個永遠固定的、不受環境影響的身份。 我不打算討論“自我”與輪迴和涅槃之間的聯繫。 斯賓諾莎沒有明確地談到“自我”,但從他的思想中可以推斷,“自我”也會受到外界的影響,因而是可變的。 “自我”也是更大整體的一部分,不能與之分離。 因此,我們的“自己的”和“他者的”之間的嚴格劃分是不可能的。 一切都取決於彼此。 而且,斯賓諾莎和佛教都說,“自我”不僅是精神上的,而且是身體和心靈的統一體。

斯賓諾莎與佛教之間相似之處的簡短摘要

它們都描述了這個世界的統一。 我們必須了解並接受這個世界的法則。 我們必須學會區分現實和幻想。 慈悲(佛教中稱為“mêtta karunaa”)是理解現實所必需的一種態度。 兩人都認為追求幸福與平靜是沒有問題的,這是佛陀允許的唯一願望。

斯賓諾莎與佛教的區別

也有。 佛教更強調放下個體和“自我”,並將放下慾望視為解脫痛苦的絕對起點。 斯賓諾莎想要節制慾望,而不是完全放棄它們。 也許佛教的慈悲更被動,而斯賓諾莎的慈悲更主動。

斯賓諾莎和佛陀是如何得出他們的哲學的?

也有一個很好的平行關係。 佛陀的故事廣為人知:在出宮享受奢華享樂生活的那一刻,他面臨著老、病、死。 在他認為自己發現了真相之前,他無法休息。 斯賓諾莎在他的一封信中對他的精神狀態也有同樣的描述:“我看到自己處於極大的危險之中,必須盡一切努力尋找補救辦法,無論多麼不確定。” 就像一個面臨死亡的病人竭盡全力尋找治療方法,無論多麼不確定,因為這是他唯一的希望。

對於兩人來說,只有簡樸的生活才能通往真理,他們也將其付諸實踐。 但這是否意味著放棄平常的享受和樂趣? 不。 佛陀提倡中庸之道。 經過一番苦惱之後,他終於明白了這一點,在瀕臨死亡的時候,他接受了一個女孩送來的一碗米飯。 佛陀經常談論一頓美餐、一次愉快的會面和大自然的美麗。 斯賓諾莎也以同樣的方式說:“遠離悲傷,專注於快樂。” 你永遠都不夠幸福”。

這兩種哲學都強調擺脫痛苦的方法,不僅是我們自己的痛苦,也是所有人的痛苦。 如果沒有自然法則的知識,這是不可能的。 有了這些知識,我們就會自由而快樂。

我們會這樣嗎? 不。 斯賓諾莎決定他的 倫理學 “一切優秀的事物都是難得的”。 佛陀可能會同意。

11 對“斯賓諾莎的哲學與佛教——斯賓諾莎是佛教徒嗎?”的回應

  1. 伊迪絲 說起來

    讀起來很有趣。巧合的是,上週末我在荷蘭參加了彼得·範·盧(Peter van Loo,斯里·安娜塔,也是前荷蘭駐清邁領事)領導的靜修會,那裡再次受到了無知、非自我和法則的影響。性質擴展得到了解決。 他很快就會出版一本書。

    • 蒂諾奎斯 說起來

      Sri Annatta 是一個有趣的單詞,梵語/泰語,但與荷蘭語單詞有聯繫。 Sri 是一種“偉大”或“榮幸”的頭銜。 An 和我們一樣,所以“on-”的意思是“not”。 Atta 的意思是“自我,自我”,與我們的“auto(-matic)”具有相同的詞根。 因此,安娜塔是“無我”的。
      但有時我的印像是,這些類型的靜修更注重​​加強「自我」🙂

  2. 說起來

    非常好的故事和清晰的!!!

  3. 蒂諾奎斯 說起來

    這句話也很好:“我想,所以我不是男人”。 沒有道歉。

    • 傢伙 說起來

      可怕的錯字……當然應該是:「我認為,因此我永遠不可能是荷蘭人」。 我向泰國人民致以誠摯的歉意,親愛的奎斯先生。

  4. 羅埃爾 說起來

    我認為這是一個精彩的故事。 唯一的問題是,泰國人在多大程度上放開了自我和渴望?
    我的印像是,在民間宗教中,佛陀主要被視為一種應該確保良好發展的神。
    佛教似乎有兩種截然不同的類型。 我想知道文章中所描述的佛教能在多大程度上在泰國引起共鳴。

  5. 皮特簡 說起來

    埃伯哈德·范德蘭最近表達了一個尖銳的矛盾,他指出斯賓諾莎提出“國家的目標是自由”。 我會說,讀讀報紙。

  6. 彼得 說起來

    嗨蒂諾
    美麗的倒影。我很好奇你認為佛陀、斯賓諾莎和伊比鳩魯之間有什麼關係

    • 蒂諾奎斯 說起來

      我覺得很難說。我對希臘哲學家伊比鳩魯了解不夠。也許你可以自己說點什麼?

      • 彼得 說起來

        https://humanistischecanon.nl/venster/paideia/epicurus-brief-over-het-geluk/
        我看到很多相似之處

        • 蒂諾奎斯 說起來

          我讀了這個故事以及更多的東西。我完全同意你的觀點,伊比鳩魯的思想世界與斯賓諾莎和佛陀的思想世界有許多相似之處。強調人性和需要,遠離諸神,身體和靈魂的統一以及簡樸生活的價值。


青年反應

Thailandblog.nl 使用 cookie

得益於 cookie,我們的網站運行得最好。 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記住您的設置,為您提供個性化報價,並且您可以幫助我們提高網站質量。 了解更多

是的,我想要一個好的網站